
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
前有大河,雇他两钱,然后得渡。到彼往债,竟不得见。来还渡来,复雇两钱。
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乏困。所债甚少,所失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
世人亦尔,要少名利,致毁大行。苟容已身,不顾礼义,现受恶名,后得苦报。
译 文:
从前有一个生意的人,借给人家半个铜钱,那个人好久都没有偿还,于是他就到借钱人那去讨账。
走在讨账的路上有一条大河,渡河要花掉两个钱才渡得过去,到了借钱人那里,却没有见到人,只好回来,渡河又花了两个钱。
为了讨回半个钱的债,用掉四个钱,再加上路途往返的辛苦,劳累不堪,借出去的钱很少,因要账失去的却很多,而且还被人家当作笑话。
世界上是有这样一种人的,为了取得一点点小名小利,以至不惜丧失自己的品德。只顾有利自己,就不考虑人格和信誉,眼前得到不光彩的声名,来世还要受到极痛苦的报应。
百喻经简介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书中故事短小生动,设喻巧妙,文学性、可读性甚高,对佛教术语的解释细致富于哲理,不仅能帮助普通大众理解深奥的佛法义理 ,还能使人读后对人生有所感悟,心灵得到荡涤,“除去教诫,独留寓言”,也是一部既亲民又不失深刻的佛教文学经典。
图:网络 文:百喻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