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神堂沟龙泉寺

        首页>教育中心>心灵禅语

一念之善

(2020/08/01)点击: 464 次 关闭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钵,准备入城乞食。有一位阿支
  罗迦叶居士正准备出城办事,在往耆阇崛山的路上,他远远地便看到佛陀。阿支罗迦叶
  请示佛陀:‘世尊,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不知您可以为我开示吗?’佛陀告诉迦叶居士:
  ‘现在时机并不恰当,我要先进王舍城里托钵乞食,等回来时再为你解说。’

     但阿支罗迦叶仍一再地请佛陀立即为他开示,佛陀于是答应了阿支罗的请求,阿支罗问道:
  ‘一切苦恼之事,皆是自心生起的吗?’佛陀回答:‘不应如此说。’阿支罗迦叶继续问:
  ‘世尊!苦恼是由他法而生的吗?’佛陀回答:‘不应如此说。’阿支罗迦叶又问:
  ‘这些逼苦之事,是不是自心与他法共生而有的?’佛陀依然回答:‘不应如此说。’

      阿支罗迦叶继续问:‘难道苦是无因而生的?’佛陀回答:‘苦非无因而生。’
     阿支罗困惑地问:‘您说苦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亦非无因生,
  难道世间没有种种痛苦?’‘世间实有苦。’佛陀慈悲地回答。

      阿支罗再次请示佛陀:‘既然您说实有苦存在,请为我开示苦的真实义理。’
  佛陀便开示:‘苦的感受非本来就有,也非他法所生,因此不会是自他共生,
  也不是无因而生。真理,应该离开种种相对法,而回归中道。诸佛如来皆说此
  法: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苦是由于无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识,识而有名
  色,名色而有六入,六入而有触,触而有受,受而有爱,爱而有取,取而生有,
  有而有生,生而有老死。若无明灭,则万苦皆灭。’

      阿支罗迦叶听闻佛陀开示后,了知苦乃识心执取而生,而破除心当中的无明
  才是真正的灭苦之道。顿时远离一切垢染,证得初果。于是阿支罗迦叶恭敬合掌,
  向佛陀禀白:‘慈悲的佛陀,我已明了苦谛之理。从今日起归依佛、归依法、归
  依僧,尽此一生作佛弟子,愿佛陀为我作证明!’阿支罗在至诚恭敬顶礼佛陀之后
  才离开。

      阿支罗离开精舍不久,被一只在路旁为保护小牛的母牛所触杀,在临命终时,因六
  根清净,安详自在往生。

      比丘们在城中乞食时,听到了有关阿支罗迦叶闻佛陀开示,命终无有怖畏的传言,
  于是在乞食完毕后,便前往佛所请示佛陀:‘世尊,阿支罗迦叶为何能证此无怖畏之
  报?’佛陀告诉诸比丘:‘阿支罗迦叶已经了悟苦谛之理。能够如实了知法的真义,
  才能远离怖畏,得大自在。’

典故摘自:《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