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神堂沟龙泉寺

        首页>教育中心>佛心慧语

禅净、有无之辨

(2021/05/09)点击: 371 次 关闭



问:何名禅净及与有无?请垂明诲。

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待,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

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孤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后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所谓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 文:

问:什么叫做“禅”和“净”以及“有”和“无”?请您垂慈明白地教诲我。

答:所谓“禅”,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宗门中所谓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宗门中的话不明白说破,让学人参究而自己悟得,所以其言就是如此。其实就是无能无所、即寂即照的离念灵知、纯真心体(所谓离念灵知,是指完全没有分别思虑,而十分清楚当前的境界);所谓“净土”,就是真信切愿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偏指理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谓“有禅”,就是参究的功力到了极点,分别念虑寂灭而情执消亡,彻底见到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所谓“有净土”,就是真实地发出上求下化的菩提心,生起信心,发起誓愿,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禅”与“净土”,只是就经教就理体来说的;“有禅”与“有净土”,乃是就众生的根机就修行来说的。经教和理体恒常如此,即使是佛陀也不能令其增加,凡夫也不能令其减少。众生的根机和修行必须依经教发起而行,修行到了极致便可证得理体,自己确实有所获得。“禅净”、“有禅有净”二者的文字虽然相似,实际上却是大不相同,必须仔细地参究审察,不可笼统模糊。倘若参禅而没有开悟,或者虽然开悟了却没有透彻,都不能叫做“有禅”。倘若念佛偏执唯心净土而没有信愿,或者有信愿而不真实恳切,悠悠泛泛,像应付敷衍惯习之事一样,或者修行虽然精进,可是心中贪恋尘俗境界,或者求来世生在富贵人家,享受五欲的快乐,或者求生在天界,享受天人的福报,或者求来生出家为僧,一听闻到佛法就能获得千般开悟,得到佛法的大总持,宏扬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众生,都不能叫做“有净土”。

问:出家为僧,宏扬佛法,利益众生,又有什么过错,而也要拣选排除在“有净土”之外呢?

答:如果是已经断除了见惑思惑烦恼,已经解脱了六道生死轮回,乘着广大的慈悲愿轮,示现出生在五浊恶世,上宏下化,救度解脱众生,那是可以的。如果是有些人虽然有智慧和愿力,可是还没有断除见惑思惑,纵然能够在出生的时候不迷惑,也很难保证一生或多生不迷惑。因为他虽然能够宏扬佛法,可是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情执种子仍然存在,遇着境界和因缘,难免迷惑。倘若一旦随着境界而迷失,那么能够迅速觉察醒悟的,一万人当中没有一两个;从迷惑进入更迷惑,不能自我超拔,多生多劫沉沦生死苦海的,实在是非常多的了。释迦如来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叫人往生西方净土,见到阿弥陀佛,听闻佛法,证得无生法忍,然后托乘阿弥陀佛的慈悲之力,以及自己的本愿之轮,回到娑婆世界,救度解脱众生,这就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只有利益没有损失了。没有断除见惑思惑,留在这个娑婆世界宏扬佛法,其他的宗派没有不是如此的,净土宗则是坚决不允许的。世人大多以为凡是参禅的便是“有禅”,凡是念佛的便是“有净土”,这不但是不知道“禅”和“净”,同时也是不懂得《四料简》的文义,辜负了永明古佛的一番大慈悲心,截断了后世修行人一条出离苦海的捷径,既误了自己,又误了他人,其祸害岂有穷尽!这就是所说的错认定盘星,相差一毫一厘,就出现了天地之别的的结果。

——《净宗法语大观》

图:太原龙泉寺     文:《净宗法语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