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六度,也称六波罗蜜,其中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方面。
六度作为菩萨必修的行法,既将佛法的修学次第体现出来,同时也有着相互增上的作用,以其中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够成就佛道。
本期“六度系列”,便为大家分享“忍辱”的知识。
六度之忍辱
在佛教的修行当中,最容易让人误解的,应该就是忍辱了。
大多数人所认识的忍辱,是对于不公和屈辱硬挨着,但显然这种认识是对佛法的不了解造成的。
弥勒菩萨的化身契此和尚,曾写下一个偈颂: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他将修行比作插秧,提醒众生,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另一面值得我们深思。麦田里的退步,本质上是进步,生活中的忍辱,本质上是心性的提升。
但是如前所述,一味地忍耐,绝不是佛教所提倡的忍辱,一段伤痛或是悲伤的回忆在心中忍了下来,那么必然要让我们有所得、有所知,这才是忍辱的意义。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六度的忍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验证一位修行人内心的清净,更加是修行人成就道业的重要助力。
■忍辱的对象
忍辱的对象,主要是对生活和修行的三方面能够安然忍受,分别是:其他有情的怨害、生命产生的种种痛苦、真如空性的甚深法藏。
○ 忍辱:其他有情的怨害
第一种比较容易理解,是对于他人的诽谤、刁难乃至伤害能够利用佛法去尝试着理解,认识到他人的错误行为都是来源于“我执”,而自己也不应该因为别人的错误影响,让自己造作不如法的行为,破坏自己修行的信心;
○ 忍辱:生命产生的种种痛苦
第二种是指能够忍受轮回的生命情境下所产生的爱染等苦。
相对于他人的侵害,自身的病痛、贫穷都更容易激发出脆弱的自尊,身在娑婆,就必须认识和忍耐娑婆世界的无奈,也需要对抗烦恼的勇气和修学佛法的信心;
○ 忍辱:真如空性的甚深法藏
第三种,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佛法的智慧空性也需要去忍。
那是因为众生都是感性的,对于自己的执着、家庭的执着、事业的执着都非常深切,但是真如的“万法皆空”的因缘观,可能会让有情众生难以接受,所以真正能够一直保持对于空性法的信心,就需要对于甚深法义有着准确的认知。
因此,忍辱真正的圆满除了需要调服对自己的贪爱和对敌人的嗔恨,还需要完整地佛法知识系统,智慧成为了忍辱法门的核心动力。
■忍辱的种类
根据以上对于忍辱对象的分析,忍辱本身也被分成三种:
第一,耐怨害忍。
这是有情众生被他人伤害时,能够思维冤冤相报、因果相续不断的道理,将一切怨恨止步于此刻,不再将矛盾深化、带入下一个轮回;
第二,安受苦忍。
生活当中所遭遇的贫穷、病痛,让有情众生对于生活失去了希望,更别提继续修行的勇猛心了。
这就需要思维娑婆世界当中无常的道理,认识世间万物,契合因缘而生,没有无缘无故的苦痛,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快乐。
想要彻底摆脱世间的不如意,只有孤注一掷地坚定佛法的道路,才能改变难以控制的现状;
第三,谛察法忍。
前两忍尚且让自己有所提升、有所得,这里却是彻底要断灭有情众生的贪爱执着,谛察法忍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所追求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忍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了知世间万物“本无生灭”的原理,也让在一切因缘变幻的境界不再生起得失的念头。
忍辱,正是因为其含有重要的智慧元素,所以才能够化解外境对于负面情绪的影响。
“本无生灭”就是告诉我们,诸法都没有自己的特性,全部是在因缘和合的时候才出现,因缘断灭的时候就消失的,了解了这一点,就能帮助我们不再执取外境虚无的“存在”了。
可见,忍辱不仅是对众生的慈悲,更是对自己所学的佛法知识的运用,一旦对于忍辱能够熟练起来,就会登堂入室般,在修学上逐渐能够树立远大的志向,成就佛法的圣道。
六度之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