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
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弘一大师在《晚晴集》中写道,“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每天清晨起床后,睁开眼第一念就发愿。发什么愿?想要有大成就,就要发大愿,而不只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可以是未来能够往生净土,也可以是解脱轮回、成就佛道。最好的办法是模仿诸佛菩萨曾经发下的大愿,让自己的每一天、这一生乃至生生命命都能利益众生。因为,有能力施予的人,一定比受施的人更有福。

忏悔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无可避免,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有的莫名其妙,有的躲也躲不掉。因为,在六道之中投生人道,过去世必然种过很大的善因,但也造过恶业。每个人身口意所造作的罪业不是一天积累下来的,当然也不是一次两次就可能够清净的,每日在发愿后诚恳忏悔,就很重要。
忏悔过去世所造作、所累积下的恶业,忏悔今生所做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忏悔的本意是反省自己的过失,愿意面对它,承担起这失的责任,从此改正错误,决心不再犯过。
《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中说,“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意思是,生起惭愧心,对自己的过失至诚忏悔后,就要把这种罪恶感放下来,鼓励自己重新出发,用更多积极的行动就改善自己的身口意,用利益众生来代替后悔懊恼,“如是心安乐”。
忏悔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诵读或者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七佛灭罪真言》等。
布施
发愿和忏悔可以在每日清晨完成,然后带着一颗乐于布施的心出门。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不只是给予他人金钱或物质上的帮助,也包括微笑、安慰、行动和佛法上的接引。
在公共交通的路上,遇到拥挤或无意的碰撞,用微笑和善意待之;在工作中,秉持职业操守,多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把每一件事想得更细致,同事遇到瓶颈,伸出援手提示一二;将心比心,如同对待家人亲友那样,将合格优质的产品或服务献给大众。
这样做,不仅仅能为自己积累福报,更是通过布施的行为,舍掉了内心的悭贪、嫉妒和种种烦恼。
持戒
说到持戒,很多人担心太受束缚。但实际上,轮回路险注意脚下,有戒可依,使我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好比人生路上的红绿灯。不持戒,貌似自由,却是陷入险境而不自知。
具体怎么持,遵守法律是底线,高一点的可以用世俗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对已经皈依的佛弟子来说,“五戒十善”是最好的标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鞭策自己一条条地逐步受持。
举例来说,选择职业时要擦亮眼睛,避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饮酒、贪欲、嗔恚、邪见这些有悖“五戒十善”的事情。真正为自己好的做法,当然要选择那些既能安身立命,又能通过造福大众为自己积累福报的工作。
平时,我们又要用怎样的身口意来对待身边的家人、对待合作的同事客户、对待与我们产生交集的每个人......这里都有戒可依,有课要修。
忍辱
布施、持戒、忍辱,可谓是“日常修行三件套”,打的是组合拳。而且,也根本不必去找什么专门的修习方式来修,因为这些全部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做人做事的境遇来修炼、来体现、来检验的,隐藏在我们的待人接物和言行举止之中的。
正所谓“平常心是道”,理论知道得再多,嘴上能够讲得再好,都不如一个与你作对的环境和人来得真实有用。
忍辱不是强求打不还口、骂不还手(尽管历史上确实有修行人能够通过这样来修行),更不是强压怒火,其核心意思是,面对外境,内心安宁,如如不动。《瑜伽师地论》里这样概括:不愤怒、不报怨、不怀恶——那些事情是确实发生的,的确也有对错之分,但我的内心可以不爆发负面情绪,没有攻击行为,心里不留存怨恨。
定课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怀疑或攀缘,是不是还有什么更加高大上的修行法门,但其实最适合大多数人的修行诀窍就是“做定课”。不仅能安定身心、坚固信念,而且能够感通诸佛菩萨加被、护法龙天护持。如果连定课都做不到,就更别妄想快速成就了。
寺院里的僧众,每天至少有早课和晚课两堂功课,而作为佛弟子也应该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给自己设置定课。一次定课的时间长短,根据安排的内容来定,重点在于能做到每日持续不断,固定成为习惯后,再可以逐渐增加时长。
先对佛像问讯、上供,如果家里没有供佛像,最简便易行的做法,也可以对着经书上的佛像问讯,供养一杯清水。然后,按照自己修行的法门或意愿,可以选择持念某一位佛菩萨的圣号,或者诵一部经、一段咒。例如《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贤行愿品》《大悲咒》等......结束时,做一个回向。
回向
布施行善后要做回向,礼佛诵经后要做回向,定课结束时要做回向,每日结束时要做回向......一天结束时,也应将所有善业和功德悉数回向。
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所做的功德收拢起来,指向一个“受益”的方向。不收拢,功德会逐渐散失,如同随手摆放的物品,急用时根本找不到。指向一个方向,好比指定存在某一个账户,专款专用。
回向不需要统一格式,但有一些常用的回向文可供参考。最常用的有“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看起来是把功德回向给了众生,但实际上对自己不仅没有损失,反而更有增益。佛陀曾有过比喻,一根火炬可以点燃许多火炬,它自身的光亮不会因此减弱一分。
在生命的轮回中,世间的亲友和财富都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每日如法回向,往昔有怨仇的可以解怨释结,没有缘的可以结下善缘,既是自利,又能利他。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
并不是一张白纸
而是带着往昔的“业力账户”
每一天的安稳生活都是在消耗福报
惜福是节流 培福是开源
相比“柴米油盐酱醋茶”
请记得每天发愿、忏悔、布施
持戒、忍辱、定课和回向
这才是我们每天更应该关心的
天天不空过,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