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气?
习气,可以简单解释为“习惯”,它是我们受妄想或智慧催动,在无数轮回中长期以特定、重复的身语意所形成的“固化习惯”。
就像长期用一个瓶子装酒液或甘露,即使瓶中的液体已经倒出,但在一段时间内,瓶中仍会留有“酒/甘露”的气息,这便是我们所谓的“习气”。
习气这种“固化的习惯”既包括好的习惯,如佛菩萨的教化众生习气、于清净土受生习气、菩萨行习气、大愿习气等;
也包括不好的习惯,如出口成脏、铺张浪费等。我们修行便是要保持、增加好习惯的同时,改正坏习惯。
习气虽小不可轻
正如运动员、音乐家经由长期训练,会形成肌肉记忆,即行动先于大脑反应。
坏的习气也是这样,会让我们在它的惯性驱使下周而复始地、无意识地重复不恰当的言行,给修行与生活设下重重障碍。
那我们又该如何对治自己的习气呢?
习气的对治
生活中,习气往往遇到外在的境界方才显现,如有些人路过帅哥/美女后,会下意识回头再看一眼。正因为习气遇境方显,境界对我们而言,
既是考验也是修行的良机。
但我们往往道理上都懂,实际遇到了依旧会下意识顺着习惯的指引,就好像抽烟的人即使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当有人递烟递火,仍会下意识接过、凑近,下一刻便开始吞云吐雾。
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警醒,但当下即刻的觉察通常不易办到,或是被我们下意识的忽略,而往往在事后才会幡然醒悟。就像喝奶茶一时爽,喝完看着小肚子才会怪自己管不住嘴。
因此,对治习气的第一步是“觉察”,也即首先要能够意识到“这样做不好”,不论是在事中还是事后,能够认识到“有错”都是一个改恶向善的好开端。
第二步是“忏悔”,即意识到错误后,即刻向佛菩萨忏悔,发愿以后再不复犯。但当我们脱离忏悔的环境,很容易再次复犯。而随着忏悔次数逐渐增多,久了便会麻木而懈怠。
因此第三步是要将“觉察”与“忏悔”的时间点前移,即在犯错的当下乃至之前便能够醒觉、忏悔。
因此,我们经由持之以恒的觉察、忏悔后,遇到境界现前,便会历经以下数个过程:
1)跟着习气跑;
2)偶尔能在事后觉察;
3)能够事后觉察;
4)一会儿就能觉察(早于前三者);
5)偶尔能同时觉察;
6)能够同时觉察;
7)在境界现前之前,偶尔能率先觉察;
8)时常保持觉察;
9)觉察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而非是刻意保持的状态。
而在训练我们觉察力,对治(坏)习气的同时,也可以多培养一些好的习气,如四摄、六度、普贤十愿等等,让它们在轮回中常随己身,令我们越来越好。
用一粒米,换广福田
沩山灵佑禅师曾见弟子筛米时不慎撒了一粒米粒,便劝诫弟子“这是施主的东西,不要抛散了。”弟子听了摇头否认。
灵佑禅师随即捡起米粒“你说没有抛散,那这又是什么?”
禅师接着说“你不要小看了这一粒米,百千粒米都是从这一粒米出来的。”
一粒恶习之米的疏忽,百千轮回后,可能生出千百粒习气;一粒善习之米的护惜,在累劫播种下,也能扩展成一片广大福田,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