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这件事
你有没有过下面这些经历:
小时候,被长辈责怪
“你这孩子,嘴怎么这么不甜?
长大一点,与人交往
隐隐觉得自己词不达意
也许,还被人冠上
“话题终结者”“情商不高”等称号
即便接受再多“说话技巧”的培训
也总是觉得不太自然
无数次努力后又挫败
不得不接受“嘴笨”的事实
也会安慰自己是“嘴笨心真”
……
如果你正被这件事困扰
不妨尝试一下“随喜法门”
何为“随喜”,有何用?
在寺院和志工团体中
我们最常听见的一个词就是“随喜”
“我报名了皈依法会。”“随喜您发心皈依!”
“我昨天救了只小鸟。”“随喜您慈悲护生!”
随喜的真正内涵和作用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
“嘴笨”,一方面是因为
在“语业”的修行上缺乏积累
另一方面,也是更加根本的原因
是因为内心对他人的
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难以感知
或不以为然,甚至轻慢嫉妒
修“随喜”,则能针对问题根源加以对治
不仅修口业,更是修心
“随喜” ≠ “嘴甜”
随喜,不同于世间的话术、口才技巧
所修的重点在内心
若嘴甜,心不正
对自己有利益,就说好话、大话
没利益、伤害利益的
则是冷漠、恶语、挑拨离间
在世间,这叫做“口蜜腹剑”“满嘴跑火车”
佛法中,则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因缘成熟,感得的果报是
多被人毁谤欺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常闻恶声、言多争讼,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以上,也是造成令后世“嘴笨”的因
修“随喜”,对象必须是“有功德的”
所谓功德,即“恶尽曰功,善满称德”
也就是能断除恶业,圆满善法的
比如,发大愿为利益一切众生
经历旷世精勤修行
最终成就无上菩提的佛菩萨
或是身边做得比自己好
比自己精进,比自己慷慨大方
智慧、心量比自己更大的人
发自内心随喜赞叹
当下就能在心中生起与此相应的功德
反之,一旦生骄慢心、嫉妒心
认为没什么了不起
损坏的不是别人
而是自己的善根、福德


背后称赞 vs 当面称赞
修“随喜”,还有一个窍门
就是“暗称他人功”
当面称赞,很容易“不走心”
背后赞叹,可以有效避免一切不善发心
1.避免“谄诳”
即“拍马屁”
为了讨好别人,夸大宣扬
在对方听不到的场合
依然能称扬其功德
可以防止阿谀奉承的习气发作
2.避免“嫉妒”
避免不走心、心口不一的“商业互吹”
能做到背后赞叹
一定不是为了别人和自己的面子
而是真心发现、认可对方的功德
3.有助“和合”
心念看不见、摸不着
但力量却是巨大的
发自内心的赞叹、认可
即便不通过外在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来
也一定能在人际间形成融洽、和合的“磁场”
即使有时“笨嘴拙舌”“词不达意”
对方也能感知到我们内心的善意
不容易起误解和对立
其实,“嘴笨”未必是问题
关键是要解决“意业”“口业”的不圆满
将改善的关注点聚焦到内心
改变麻木、嫉妒、骄慢等不良心念
培养起慈悲、欢喜、平等的善心
不会说话的问题
会在不知不觉中瓦解、消失
不信,你可以试试看
愿众生三业清净
常修随喜、口吐莲花
圆满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