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知道一个学佛人应具备“正知见”。而当今社会各种外道中也有其境界和一定的善相,但这些都不是正知正见,不能使人得到究竟解脱的利益,甚至易引人误入岐途。
既使真正学佛人也有人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讲说相似佛法,误人法身慧命;还有人虽没有犯大妄语,但却由于知见偏差自误误人。
佛陀曾经说过未法时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若非学人知见纯正、信根深厚,难免被误导而偏离正道。此外,修行人在念佛、参禅、修止观等方面难免会遇到魔事,种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境界难以辨识,稍有不慎,或一念不善用心,便易误入岐途。
面对上述的险难,我们摘录了《印光法师文钞》中“防魔止偏”的部分内容作为大德开示的言说,用以我们念佛参禅路上的参照。
因为印光大师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现代人较近,他的开示相对于其它祖师更契合现代人的根性和情况。望大众读后能够受益,得正知见,入菩提性海,南无阿弥陀佛!
■ 佛菩萨示现时以凡夫自居(原文)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
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日:“我不领众,必净六根[1]。损己利人,但登五品。”
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今之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大妄语人。此大妄语之罪,甚于五逆十恶百千万倍。其师其徒,当永堕阿鼻地狱,经佛刹微尘数劫,常受极苦,末由出离。何苦为一时之虚名浮利,膺长劫之惨罚酷刑?名利惑人,一至于此。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1] 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
——《印光法师文钞》
■ 佛菩萨示现时以凡夫自居(白话译文)
自古虽有高僧,或有古佛再来,或是菩萨示现。然而都是以凡夫自居,断然没有说我是佛,说我是菩萨的。
所以《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我(佛陀)灭度以后,令各位大菩萨及阿罗汉,运用各种身份,生在末法当中,示现种种样子,化度一切轮转六道的众生。但始终不会自己向人说:我是真正菩萨,我是真正阿罗汉。从而泄漏佛的密旨,轻率地告诉初发心学人自己是再来人。只有当这个人临命终时,才可能会暗有嘱托。”
而智者大师,实际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到了临命终时,有弟子问他所证的位次。大师回答说:“我不领众修行,只能得个十信位。损己利他中,只证得个五品位罢了!”
这仍是以凡夫自居。五品位是天台圆教的观行位,虽解悟上与佛等同,圆伏了五住烦恼,但见惑还没能断。智者大师临终时,尚且不显露真实的本地风光。用意便是要后学人励志精修,不致于得少为足,以及造下以凡滥圣的罪业啊!
当今的魔子徒孙,妄称自己得道,这是在坏乱佛法,疑误众生的大妄语之人。这个大妄语的罪恶,超过五逆十恶百千万倍。其师父与徒弟,将永堕阿鼻地狱,经过佛刹微尘数劫,常时受极重之苦,而还不能出离。何苦为一时的虚名、浮利,承受长劫的惨罚酷刑呢?“名利”二字太迷惑人,所以才到了如此地步啊!
■ 佛菩萨示现时以凡夫自居(原文)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
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日:“我不领众,必净六根[1]。损己利人,但登五品。”
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今之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大妄语人。此大妄语之罪,甚于五逆十恶百千万倍。其师其徒,当永堕阿鼻地狱,经佛刹微尘数劫,常受极苦,末由出离。何苦为一时之虚名浮利,膺长劫之惨罚酷刑?名利惑人,一至于此。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1] 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
——《印光法师文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