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是佛陀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讲述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的方法。也就是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和修止、修禅、修观的方法。
本经适用于已有一定基础的佛弟子精进修行。佛弟子入门后,对佛教基础知识已有一定积累和体悟,并想要更进一步者,可研习《圆觉经》。
1
普贤菩萨的疑问
普贤菩萨是修行者的代表,所以他的问题总是离不开修行。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他问世尊,什么叫做修行?众生既然知道一切如幻,自己的身心也都是幻现,那么为什么还要以幻修幻呢?如果众生的心本来虚幻,那又是谁在修行呢?为什么又说修行本身也是虚幻的呢?
如果众生本来就不修行,在生死二道中,常常住于幻化的状态,更不知晓无明如幻的境界,从而生起虚妄的心境,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呢?惟愿大慈大悲的世尊,能为末世的一切众生开示如何出离幻境的修行方法。”
普贤菩萨的问题虽多,但是总括起来就是一条,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一切如幻”与“修行解脱”的关系?对此,佛陀分三段进行了回答。

■ 空花喻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众位菩萨:一切众生,种种幻化,都是从圆满觉悟妙用之心产生出来的。就像空花,应该是先从空里生出,然后才有了花的幻象。又如幻花境界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它的空性并未改变。
所以,众生所生的种种幻心,最终要依靠能够体察幻化的智觉来消灭。各种幻象虽然能够悉数消失,但原本就存在的觉悟心识从未有所改变。靠幻象来反衬智觉,仍然是一种幻觉。
如果有人说自己的智觉认识了幻象,已获得了觉悟,其实还是没有离开幻觉;有人说自己本来就没有觉悟之心,这也是幻觉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所谓幻的消灭或幻灭,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不动”。

■ 钻木生火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佛说:一切菩萨和末世众生,你们应当远离因一切幻化而出现的虚妄境界。由于坚持执着了远离心的念想,而远离心本身就是幻,也不能执著。
譬如用两块木头摩擦生火,当火生起、点燃木头时,木头马上就变成了灰烬,灰烬又随着烟灰而到处飞散。以幻修幻就是这种情形,各种幻相虽然不复存在,但是并非进入了断灭状态。
■ 知幻即离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只要觉知了虚幻,马上远离,就不需要任何权宜方便之法;彻底远离了诸幻,也就获得了觉悟,没有什么前后阶次可言。所以,一切菩萨和末世众生,只要以这种方式修行,就能永离诸幻。
佛陀与普贤菩萨的这段对话,给我们澄清了“一切如幻”与“修行解脱”的关系。一切如幻,不代表否定一切,而是希望对一切不起执著。以不执著万法之心去实际修行,才能“永离诸幻”,获得真正的解脱。
回答完普贤菩萨提出的问题后,佛陀照例又宣说了一段总结性的偈颂以加深听众的印象。